在 2024 年珠海航展的璀璨舞台上,一架来自西安的“巨兽”——“九天”察打一体无人机惊艳亮相,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它那长达 25 米的翼展,仿佛是在苍穹之上张开的钢铁羽翼,刚一露面便吸引了无数惊叹的目光。这架由陕西无人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委以重任,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匠心设计,西安驰达飞机零部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承制的重型无人机,承载着诸多期待与荣耀。
攻坚冲刺:首飞进入倒计时
“九天”无人机项目总监黄震介绍,该项目自 2023 年 12 月在西安驰达内部正式立项,翌年 4 月 12 日火热开工。如今,“九天”无人机 04 架机已顺利完成机体结构装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系统安装与测试等关键工序。按照规划,今年 6 月底,它将傲然冲向蓝天,完成首飞壮举,向世界宣告中国重型无人机的全新高度。
实力领航:全链条制造铸根基
步入 3 月 17 日的西安驰达产业园,数控机床奏响工业乐章,“九天”无人机静静蛰伏,工作人员如同精密齿轮般默契协作,精细测试各项数据。西安驰达作为这一“国之重器”的主机制造单位,已然构建起从工艺设计的蓝图勾勒,到原材料供应的源头把控,再到零件加工、成品配套、部件装配,直至整机装配、调试的全链路无人机整机制造闭环。副总经理卿禄军自豪地说:“通过核心制造能力的精心打磨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我们夯实了全链条制造根基,填补国内灵活配置重型无人机市场空白,让中国站在全球研制行列的前沿。”
为了在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2024 年西安驰达豪掷超千万元资金,全力打造满足零部件加工和无人机整机设计制造需求的研发与工艺信息系统。PLM、CAXA 零件工艺、DMPP 装配工艺三套研发信息系统重磅上线,成功打通研发设计与制造过程的信息“任督二脉”,实现从销售订单到财务结算主业务全过程的无缝对接,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创新驱动:自主可控攀高峰
在迈向智能制造的征程中,科技支撑是重中之重。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西安驰达持续深耕技术创新土壤,提升精密零部件低成本制造能力。卿禄军透露,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近 2920 万元,仅 2024 年就支出 895 万元,研发人员占比达 20%,一支精锐之师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携手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及诸多科研院所,西安驰达产学研深度融合,参与两项国标起草,手握 4 项授权发明专利、9 项实质审核发明专利以及 43 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智慧结晶已全面融入生产制造流程,转化为实打实的经营硕果,实现部件总装国产化与自主可控,在关键技术领域挺直中国脊梁。
资本赋能:双轮驱动启新程
回溯西安驰达的发展轨迹,2010 年的初创如同埋下一颗希望种子,扎根于西安航空制造产业集群的沃土,依托阎良航空基地的产业、技术、人才与供应链优势,聚焦航空零部件设计生产,茁壮成长。2017 年,海格通信携资本入局,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注入澎湃动力,开启“资本 + 产业”双轮驱动的高速发展模式,企业年产值轻松突破亿元大关。
海格通信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有先进管理理念。卿禄军感慨,企业历经粗放式管理向计算机化、全面信息化运作乃至智能化与透明化管控的华丽转身。三次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升级,让先进制造设备与新型信息系统相得益彰,实现降本增效,竞争力飙升。2024 年,西安驰达主营业务收入达 2.5 亿元,同比增长 38.1%;利润总额 6910.25 万元,同比上扬 23.5%。
如今,西安驰达深度参与民机 C909、C919、AG600、MA700 等多款机型的全生命周期制造,在大型民航商用运输机机身、机翼核心精密结构件细分领域,占据 16.1%的市场份额,以硬实力在航空蓝海中破浪前行,“九天”无人机更是其飞向未来的有力翅膀,即将划破长空,书写中国重型无人机的传奇史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