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行业上市公司洞察:内卷端倪与发展变局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眼科领域的资本市场,审视那五家在 A 股上市的眼科类公司时,乍一看,便能察觉到这看似专业且细分的赛道,竟也隐隐泛起了 “内卷” 的波澜。
此番探究,我们深入研读了这五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不过,必须明确的是,它们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大版图下,所占据的业务份额实则相对有限,难以成为行业全貌的精准缩影。那究竟有无数据支撑这一观点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中研网权威消息,预估至 2024 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一举突破 2563.1 亿元大关,回首 2020 - 2024 这五年间,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22.8%,令人瞩目。再将时间轴往前拨至 2016 - 2020 年,彼时的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 17.3%。显而易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网络如蛛网般全面普及致使生活方式剧变,以及医疗与消费观念华丽转身等诸多因素的交织推动下,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正以一种近乎奔跑的姿态迅猛扩张。
反观 A 股市场中的这五家眼科上市公司,它们在 2023 年斩获的营收规模总和接近 300 亿元,即便迈入 2024 年,预估也仅在 300 亿出头的量级徘徊。与整个行业超 2500 亿元的庞大规模相较,仅仅占据了一成有余,如此悬殊的占比,其代表性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鉴于这五家企业均以眼科为主业,恰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便捷的数据采集窗口,借此一隅,我们得以管中窥豹,粗略探寻眼科行业的发展脉络。
进一步剖析这五家公司,规模差异仿若一道鸿沟横亘其间。爱尔眼科仿若行业巨擘,其规模之大,甚至超越了另外四家之和,余下四家彼此之间,亦存在着数倍的差距。倘若仅将上市类眼科医院,或者说民营眼科医院视为一个独立的市场范畴,那么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割据局面。
聚焦 2024 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现,规模居首的爱尔眼科与华厦眼科,其同比增长幅度宛如迟滞的蜗牛,均未突破 3% 的瓶颈;而另外三家规模稍逊的公司,更是陷入业绩下滑的泥沼,且呈现出规模越小、跌幅越深的态势。这般景象,与行业年均两成多的高速增长势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乍看之下,倒像是一个陷入增长困境、举步维艰的市场。
然而,当我们将时间跨度拉长,从 2019 年回溯至 2023 年,这五家公司的营收累计增幅达到了 87%,年均几何增长率亦稳定在 17% 左右,虽未企及行业 22.8% 的高增速,但也算得上是稳步前行,差距并非遥不可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2023 年,彼时各家公司业绩增长态势颇为喜人,增速放缓的拐点直至 2024 年才悄然浮现。至于这究竟是前一年超速增长后的短暂回调,还是预示着行业趋势已然生变,从当前各家纷纷削减投资的举动来推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从公司发展轨迹的分化来看,2019 - 2023 年间,普瑞眼科与爱尔眼科宛如两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营收实现了翻倍不止的飞跃。爱尔眼科更是在体量庞大的基础上持续发力,高歌猛进,这般迅猛的扩张势头,无疑给同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华厦眼科和何氏眼科也不甘示弱,取得了近六成的增长佳绩,成绩可圈可点。唯有光正眼科略显落寞,业绩出现下滑,考虑到其正忙于将其他规模可观的业务从上市公司主体中剥离,此处暂不做过多赘述。
切换至净利润视角,2024 年前三季度的战况同样 “惨烈”。仅爱尔眼科一枝独秀,实现了 8.5% 的同比增长,其余各家皆笼罩在业绩下跌的阴霾之下,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三家,下滑幅度堪称 “断崖式”,最低跌幅逾八成,光正眼科甚至陷入亏损的困境,处境堪忧。
回溯 2019 - 2023 年这五年时光,五家公司净利润累计增长高达 1.4 倍,相较同期营收增长近乎翻倍,盈利能力的提升态势显著。其中,爱尔眼科的净利润表现与行业平均水平相近,并未如营收那般占据绝对优势;普瑞眼科和华厦眼科则一骑绝尘,净利润增长分别高达 4.5 倍和 2.1 倍;反观光正眼科和何氏眼科,不仅未能实现增长,反而有所下滑,行业内规模差异所衍生的竞争力差距,在时间的沉淀下愈发凸显。
毛利率层面,基本遵循着规模越大、毛利率越高的铁律。再叠加营收规模以及期间费用摊薄效应的影响,毛利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放大。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方面,2024 年前三季度,仅头部的爱尔眼科与华厦眼科尚维持在及格线之上,其余三家表现欠佳,亟待提升。
期间费用占营收比重同样逃不开规模效应的 “魔咒”,规模越大,占比越低,这也是规模经济的核心要义所在。以毛利率分布规律为基,爱尔眼科主营业务盈利空间宽阔,高达 25 个百分点,华厦眼科次之,为 17.5 个百分点,普瑞眼科与何氏眼科则略显局促,不足 5 个百分点,光正眼科更是陷入主营业务亏损的泥沼。
如此格局,无疑给后几家公司抛出了一道难题,且风险颇高。摆在它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不惜代价扩大规模,跻身头部行列;要么独辟蹊径,挖掘特色业务。但在医疗这片专业且严谨的领域,打造特色谈何容易,毕竟医疗服务不同于餐饮行业,容错率极低。而试图扩大规模,又面临着与头部企业抢夺资源的困境,资源劣势明显,可谓进退维谷。
再看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 表现,却如暗夜中的一抹曙光,各家表现均较为稳健,这也是服务业的一大共性优势,鲜少在现金流环节出现大的纰漏。爱尔眼科作为行业龙头,投资规模即便较前几年有所收缩,却依然远超另外四家之和,尽显雄厚实力;普瑞眼科与华厦眼科投资规模尚可,维持着一定的发展节奏;而另外两家规模较小的眼科企业,则趋于谨慎,基本暂停了固定资产类投资,并未选择激进的 “赌博式” 扩张策略来提升竞争力。
从偿债能力来看,头部的两家企业,无论是短期偿债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堪称强劲,犹如拥有深厚根基的参天大树,具备进一步扩张规模的巨大潜力。处于行业中游的普瑞眼科,偿债能力处于平衡状态,稳扎稳打。规模最小的两家则呈现分化态势,何氏眼科因上市不久,财务根基尚稳,偿债能力暂时较强;光正眼科由于通过收购跨界进入眼科领域,原本财务底子就相对薄弱,如今在偿债压力下,处境愈发艰难。
通常而言,我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增长停滞的市场才会陷入严重内卷。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市场容量于特定时段内相对固定的大前提下,行业内各从业者禀赋各异。一旦龙头企业率先开启规模扩张的引擎,那么即便在高速增长期,内卷的漩涡也会悄然形成,待到市场稍有波动,竞争劣势的从业者便会在挤压下加速出局。光伏行业如此,锂电材料行业这般,新能源汽车领域亦难逃此劫,如今,就连眼科这一专业的服务业领域,似乎也难以独善其身。
展望未来,老龄化进程固然会为眼科市场孕育新的增长契机,但人口出生率下滑等不利因素,亦如阴云笼罩,迟早会对市场增长形成掣肘。眼科医疗服务的存量市场竞争,已然如弦上之箭,蓄势待发,高增长的黄金时代或许难以长久维系。2024 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或许只是一个特殊节点,但行业变革的浪潮,正滚滚而来,不容小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