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泽明眼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知识全解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常见的眼部疾病,曾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1942 年由 Terry 首次报道,因早产患儿晶状体后出现白色纤维组织而得名。ROP 属于出生缺陷,是指胎龄 < 34 周的早产儿,因多种原因致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引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视力受损甚至失明,严重威胁早产儿视力,其发生率约为 1 - 2/10000。
一、病因探寻
ROP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胎龄和体重:主要发生在胎龄 < 34 周的早产儿,尤其 32 - 34 周的婴儿,其视网膜发育不成熟,血管形成能力欠佳,更易患 ROP。
低氧血症:新生儿缺氧是重要因素,当肺泡内氧分压低于 28 mmHg 时,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引发视网膜水肿和渗出。
其他因素:早产儿中糖皮质激素缺乏、感染、低体重、营养不良、早产、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也可能促使 ROP 发生。
妊娠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二、发病机制解密
ROP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认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异常:ROP 患儿视网膜中 VEGF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其表达异常,促进血管形成。
缺氧:是 ROP 的关键诱因之一。
糖尿病: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儿。
三、分区和分期详解
分区:
Ⅰ 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 2 倍为半径的圆内区域,ROP 在此区最为严重。
Ⅱ 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至鼻侧锯齿缘距离为半径,Ⅰ 区以外的圆内区域。
Ⅲ 区:Ⅱ 区以外的颞侧半月形区域,是 ROP 最高发区域。
分期:
Ⅰ 期: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
Ⅱ 期:白色分界线变宽增高,形成高于视网膜表面的嵴形隆起。
Ⅲ 期:嵴形隆起更显著且呈粉红色,新生血管长入嵴内并发展到嵴上,伴纤维增生进入玻璃体。
Ⅳ 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分为 A 与 B 2 级。ⅣA 为周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 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多属牵引性,也有渗出性。
Ⅴ 期:视网膜全脱离,常呈漏斗型,包括宽漏斗、窄漏斗、前宽后窄、前窄后宽 4 种,有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 RLF。
附加病变:后极部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提示病变将加速进入严重阶段,是紧急治疗指征之一。
四、临床表现洞察
新生血管形成:ROP 最常见的改变,一般在出生后数天或数周内发生,是导致早产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脱离:常见于生后数小时内,多为双眼发病,依据脱离范围有大脱离和小脱离之分,大脱离常双眼发病,小脱离可单眼发病。
病程分期:临床上分为急性活动期、退行期和瘢痕期。
五、诊断方法汇总
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眼部 B 超和眼底检查等,必要时结合血生化检查、脑电图及脑 CT 等检查:
临床症状:ROP 患儿出生后可能有婴儿期反应,如哭闹、烦躁、食欲差等,严重者可出现脑损伤和呼吸暂停。
眼底检查:ROP 患儿生后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可见视网膜后极部有新生血管性渗出、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出血或积血;眼底常有新生血管形成,伴或不伴继发性青光眼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六、治疗策略解读
目前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控制 ROP 进程的药物。在病变进行期,根据病变情况选择激光、冷凝或巩膜扣带、玻璃体切割手术:
ROP 1 - 2 期:约 85% 的病例可自然退行,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ROP 3 期:一旦进展至阈值病变,即视网膜病变范围超过 5 个连续钟点或累积 8 个钟点,合并 Plus 病,应在 72h 内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目前主流采用激光治疗阈值和阈值前期 ROP。
ROP 4 - 5 期:针对 4 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多采用巩膜扣带手术或保留晶体的玻璃体切割术,以视网膜复位为目的,但视力基本无或极低。
ROP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挽救患儿视力的关键,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筛查至关重要。富平泽明眼科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设备,致力于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守护早产儿的光明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